經濟觀察:中國利率市場化提速 銀行業將搶灘“微金融”
新華網廣州5月30日電(記者黃玫 馮璐 楊召蒙)“汽車產業競爭激烈,我們藍姆公司不斷推出新車型,以30%的速度擴張發展,不過到賬期往往有3-6個月,幸好廣發銀行的貸款為企業提供了救急的流動資金。”廣州藍姆汽車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元申說。
藍姆汽車設備有限公司是一家小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,憑借良好的納稅記錄無需抵押獲得了銀行貸款。業內專家指出,在中國利率市場化的大潮之下,小微企業正在成為越來越多銀行戰略轉型的新“藍海”。
一些銀行通過“信貸工廠”流程再造,為小微企業提供專業的服務。廣發銀行以小企業為特色的支行成立“小企業金融中心”,以專營機構、專職團隊從事小企業金融業務的市場營銷和業務拓展工作。
目前,廣發銀行已建立158家小企業中心,建立近700人的專業服務團隊。該行今年240億元的新增貸款中,預計將有200億元投入到小微企業。
創新產品體系和服務方式也成了銀行搶灘小微金融的“法寶”之一。農業銀行廣東省分行推出免抵押的信貸產品“速誠貸”,試行知識產權質押、倉單質押等擔保方式,緩解小企業“資金渴”。
業內人士認為,傳統銀行爭相布局“微金融藍!钡谋澈,是利率市場化提速給銀行帶來巨大的“沖擊波”。
廣發銀行副行長宗樂新表示,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發展,事實上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步伐。有關部門很可能在明年建立像存款保險制度等基礎制度,存款利率逐步放開的可能性很大。
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指出,利率市場化后銀行間吸收存款的競爭將加劇,利率水平有可能整體抬升,利率的波動性增強。
更重要的是,“大樹不再好乘涼”。隨著直接融資市場的發展,大型優質企業更多走向資本市場和銀行間市場融資,對信貸資金的依賴日益減少。
銀行業人士表示,銀行在大企業業務上的議價空間越來越小。而小微企業蓬勃發展,對銀行依存度相對較高。信貸資源更多向小微企業傾斜,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,也是銀行業金融機構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。
已經有許多小微企業從銀行的戰略調整中受益。佛山市源田床具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德鏘說,公司獲得南海農行發放的2筆知識產權質押貸款,南海按貸款利息的35%給予補貼,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為5.11%,比貸款基準利率還低。
不過,銀行向小微金融的戰略轉型也并非一片通途。有專家認為,小微業務成為銀行的核心業務是把“雙刃劍”,它有利于促進企業發展,但也有可能提高銀行貸款的風險,銀行還需要在小微信貸業務、風險控制及貸款定價等方面突破現有瓶頸。
奚君羊提出,小微企業的信貸業務難點在于信息不對稱,導致銀行在此項業務上的成本上升,利潤空間縮小。要突破融資難點,需根據不同的市場信用環境、經濟發達程度,選擇適當的營銷管理模式,并建立和完善風險控制制度。
事實上,一些銀行已經在風控方面做出有益的嘗試。據了解,廣發銀行改變風險管控在貸款審批之后的傳統做法,風險經理與客戶經理按照“風險前移”的原則平行作業。小微企業的貸款審批、貸后管理等功能主要在總行,以加強風險控制。